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新材料学院
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新材料学院成立于2020年,是惠州学院与大亚湾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位于大亚湾西区中兴北路218号灿邦城市广场二期3栋,占地5000 m2,常驻“双师双能型”教授博士人员18名,兼职行企业导师35人,建有惠州学院大学科技园、科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中心、双创教育示范基地、新材料前沿技术培训与工程实训中心、大学生众创空间示范基地、研究生联培基地等育人平台。目前,学院正在构建“五对接五融合”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高水平应用型师资团队,以服务惠州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校政行企资源,创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开展“功能涂层创新班”、“胶粘剂创新班”、“分析检测特色班”、“储能新材料特色班”、“有机硅功能高分子材料创新班”、“宇新化工创新班”、“亿纬锂能创新班”、“新材料竞赛班”、“学历提升班”和“卓越师范班”等特色人才培养和科技孵化服务,为粤东沿海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及学历提升”一体化、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应用型人才输送基地,2023年获得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并朝着产教深度融合的国家级现代示范产业学院迈进。
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由惠州学院和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共建,依托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研发力量及校内外相关学科专业力量,对接大亚湾石化产业需求,聚焦新材料产业,以 “先进涂层与表界面技术领域〞为切入点,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于一体的实体科创平台,构建“校企联合、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产业化〞的产业创新孵化链,助推人才、技术、资源与市场集聚,实现成果培育、企业孵化与产业IP的培植。
研究院通过柔性引进及校内外资源整合联动机制,组建了6个创新团队,包括:精细化学品团队、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能源环保材料团队、生物质衍生功能材料团队、有机硅功能高分子材料团队和功能性材料及纺织产品团队。
研究院自2018年11月成立以来,先后获批省教育厅/惠州学院先进涂层材料创新团队、惠州市先进涂层工程中心、省教育厅表界工程技术中心、省科技厅涂覆铝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获批纵向科研项目12项,企业合作项目31项。
精细化工及资源利用团队
团队成立于2018年6月,重点在原子与分子水平上运用化学与生物反应的基本原理,着力于精细化工产品及其添加剂的绿色合成、检测、改性与开发的研究;开展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性能强化以及凝聚态结构研究;研究新型无机或无机-有机杂化型纳米光电材料的液相合成、微结构和性能强化机制;建立环境新材料的有机污染净化机制,开展生态修复、大气污染检测与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处理等新技术的基础应用研究。
团队核心成员15人(博士1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4人、讲师(实验师)9人。成员中南粤优秀教师1人,天鹅计划领军人才1人,“千百十工程”省级人才1人和校级1人,省科技特派技术员3人。
完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0项、市厅级项目12项,发表国内外知名期刊论文80余篇(SCI/EI收录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件、授权12件,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转让核心技术3项。
无机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团队
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无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 面向惠州及周边地区的电子及新能源产业, 开展相关无机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研发工作, 相关技术有助于惠州及周边地区的电子及新能源产业链向上游发展, 从而有助于提升惠州及周边地区的电子及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及社会效益明显。
团队由8人左右的成员组成,成员毕业于澳大利亚伍贡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单位,是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应用能力较强、结构优化的无机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研发队伍。其中有“省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惠州市拔尖人才等。现有成员有: 童义平教授/博士, 郑晓丹副教授/博士, 李佳佳讲师/博士等。
团队研究方向: 从事新能源相关的无机光、电功能固体材料的计算、设计、合成及器件方面的研究, 包括面向企业, 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 研发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器件, 无机固体光、电功能薄膜、光伏器件等。具体有:
1. 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的研究, 重点研究正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池器件(钒酸系列/三元(NCM, NCA)系列/LiFePO4系列/LiCoO2系列);
2. 无机固体光、电功能薄膜(光学、光伏及半导体薄膜)的制备及光电器件研究。
研究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氢键导向的极性/手性有机阳离子和d0-过渡金属氧(氟)杂化固体的构筑”(2012年, No. 21271080, 75万,己结题)。
2. 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主持): “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研究团队”(2015, 10 万)。
3. 广东省产学研结合项目(主持): “YAG-Ce3+荧光粉的燃烧合成及其在LED上的应用” (2012年, No. 2012B091100200, 30万元,己结题)。
4.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主持): “超高致密度氧化锌铝(AZO)陶瓷靶材的研发” (2011年, No. 2011B010400042, 10万元, 己结题) 。
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经式三螯合N,O-螯合配合物发光性质研究” (2012年, No. s2012010010311, 5万元,己结题)。
6. 广东省教育厅学科建设专项项目(主持): “取代基调控的光致/电致发光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及发光研究” (2012年, No. 2012KJCX0098, 6万元,己结题)。
7. 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主持): “与LED芯片完全匹配的掺Mn(IV)铝酸钙红色发光粉的研发 (2012年, No. 2012B020004006, 10万,己结题)。
代表性成果:
●授权专利
1.发明专利,一种制备白光LED用YAG-Ce荧光粉的方法,授权,2016.08.10,ZL201310277267.0
2.发明专利,一种铝掺杂氧化锌靶材及其制备方法,授权,2016.04.13,ZL201310331388.9
3.发明专利,一种掺锰(IV)红色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授权,2015.07.08,ZL201310277238.4
4.发明专利,一种半导体表面清洗剂及其制备方法,授权,2015.09.17,ZL201510593289.7
●学术专著
童义平(第2作者),无机化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04.10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
围绕着我国的能源战略和广东省及惠州市产业的发展需求,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于2018年组建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科研团队。本团队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的设计、制备为研究方向,开展以下三个领域的研究工作:
1. 化学氢化物产氢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
2. 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材料合成及器件开发;
3. 电催化(析氢、析氧、氧还原等)。
研究领域涉及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团队目前共有教师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1人。团队负责人李浩教授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惠州市管“拔尖人才”,主持在研/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团队成立短短1年多时间以来,成员已经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惠州学院自然科学项目2项;一年以来,成员在Small、ACS Sustainable Chem. E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申请了各类专利6件。
环境分析与污染治理团队
本实验室依托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惠州分中心、广东省高校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惠州市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建设发展。团队面向国家生态环境需求,以促进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围绕惠州电子、石化两大支柱产业中存在高盐、高氨氮有机废水的污染治理等问题,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环境痕量污染物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2、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3、工业废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
实验室现有人员12人,均具有博士学历,其中高级职称3人,实验技术人员2人,拥有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人,省、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7人,企业科技特派员4人。近五年来,实验室成员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10余项,在Chem.Commun、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Electrochimica act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5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
先进涂层材料创新团队
“先进涂层材料团队”作为省教育厅创新团队和惠州学院校级创新团队,依托省教育厅“先进涂层材料与表界面”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惠州市“先进涂层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以及联合共建省科技厅“广东省涂覆铝基集流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面向国家和省市需求,开展以下四个领域的研究工作:1、绿色成膜树脂;2、高性能助剂;3、功能涂层;4、功能膜。
团队目前有人员10人,博士学位9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讲师(实验师)4人。成员中有南粤优秀教师1人,天鹅计划领军人才1人,省市科技特派员6人。
近几年,团队共主持各类纵横项目30余项,到账经费700余万。在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Materials& Desig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6件,授权专利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