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总结与整改方案
(2017年1月)
一、评估总结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现设有化学系与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两个系,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师范)三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868人,应用化学为校重点学科,省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博士18人,省级“千百十”人才3人,市拔尖人才3人,市天鹅计划引进人才1人,校级教学名师和示范教师3人。2014.9-2016.8期间,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承担国家基金项目3项、省基金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2篇,申请专利9项,授权3项;建设有省级化工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技术开发中心,化工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中央财政资助),教学与实验条件良好;在大亚湾与中大联合建立化工技术研发中心。
1.专业规划和定位
1.1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1.1.1社会对人才需求分析
化学、应用化学、化工是将化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何运用于生产实际,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应用化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上升到通信、深海作业、航空航天、探月工程等技术产品,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将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石油和化工产品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高等教育应找好切入点,积极参与到化工产业的发展中来。“十三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规模将继续稳步壮大,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可以预见,21世纪石油和化学工业将是快速发展的行业,社会对化学、化工专业实用人才的需求将十分巨大。
1.1.2惠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石油化学工业是惠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形成炼油、乙烯生产到下游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大亚湾石化区产业集聚效应增强,集聚了中海油、普利司通、科莱恩等国内外著名化工企业集团,石化区的综合排名已位居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2位,仅次于上海化工区。以大亚湾开发区为主体的沿海石化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形成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中下游基础化工产品原料生产和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协调发展的石化产业链。“十三五”期间,惠州市的石化产业产值将达3000亿元,同时,由于化工产品向精细化和高端化发展,需要大量的化学、化工本科人才。
1.1.3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2016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成若干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理工类学科,2020年全省理工类大学生占比提高到47%。惠州学院正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理工科本科专业应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至关重要。惠州学院作为地方院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化学、化工本科专业的设置,将使学校的学科结构更趋于完善,并能使学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凸显出惠州学院的办学特色。
1.1.4省内同类专业分布状况
除惠州学院外,广东省有东莞理工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药科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设有化学、化工专业。
1.2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化学专业定位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精细化工和工业分析专业方向为特色。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吸收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以科研促教学,努力提升办学层次,突出办学特色,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应用化学专业建成在全省同类工科院校一流专业、在全国高校有一定知名度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
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强化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完成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基础和基本工程能力;在企业学习实践,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和科研课题,进行生产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强化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是:以工程为主,工程与研究相结合;以本科教育为主,努力向研究生教育发展;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注意与化学、材料、经管学科交叉和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渗透;立足惠州,面向广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适应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部门要求,能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素质高、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工程和工艺结合、理工结合、提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化学、数学、化学工程学、化学工艺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能初步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发新产品工艺、设计工业生产工程、控制、管理产品生产运行过程。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表达能力、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新产品、新工艺的初步创新能力,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的能力,具有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能力,具有宽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修养,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
化学(师范)专业定位:“立足粤东、面向广东,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理论基础扎实、具备现代教育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能胜任基础化学教育和企业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其进一步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奠定基础。” 突出师范性,以化学师范教育为主,融入理、工学科相关课程进行较宽口径教学,继续保持本专业的历史传统和化学教育特色,将培养合格化学教育人才作为本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专业特色培养体现在“在加强教育专业(化学)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融入理、工学科相关课程进行较宽口径培养,现代教师应具备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以适应不同就业岗位的需求;通过改进实验教学体系,加强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化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即形成师德为先,以生为本,注重能力,终身学习的核心教学理念,遵循以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粤东地区中学教师需求为导向;凸显化学师范教育的实验探究教学、应用能力的中学化学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水平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落实基础理论、实验操作、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开展课堂、实验、实训、观摩、网络的5位一体合作学习;抓好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师范专业负责人和主干课程负责人、实验与实训的双主体、教育实习与见习的双导师、班主任与辅导员、班助与班干部全程共同管理;落实师德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质量与中学需求、学生素质与全面发展、创新思维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教学能力、技能训练与核心课程、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
2.1 专业负责人
化学、应化、化工三个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分别是童义平、李浩、梁浩,三人职称均为教授,前两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后者为惠州市拔尖人才。
童义平, 男, 51岁, 博士, 教授。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专业。曾任惠州学院化工系副系主任(2012.05-2016.05。广东省高校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08.09)。广东省化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4.11)。惠州市“拔尖人才”(2014.07)。惠州学院教学名师(2014.07)。惠州学院“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省级“应用化学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 省级“无机化学课程群”教学团队负责人。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晶体学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国家、省及惠州市各类基金、科技计划及产学研结合项目的评审专家。长期从事无机光、电子功能固体材料(含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教学工作,包括固体材料的计算、设计、调控合成、结构、及性质与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 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独到之处, 已达到了一定的前沿研究水平。能熟练使用SHELXTL 97, Saint, Platon, Olex, Diamond等系列晶体软件求解和精修晶体结构。能孰练地使用量子化学计算类软件: Gaussian 98(03)、Material studio等进行电子结构、分子结构及分子设计等方面的计算工作。近年来, 主持国家、省、市(厅)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建设项目、高层次人才项目等十多项, 经费近四百万, 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发表论文成果一百多篇, 其中SCI收录五十多篇。主要发表在国外著名期刋上, 如Inorg. Chem.(因子4.7); Cryst. Growth Des. (因子4.6); CrystEngComm; Eur. J. Inorg. Chem. (因子2.9) 等。
李浩, 男, 37岁, 博士, 教授。主持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广东省教育厅高层次人才项目、广东省优秀青年培育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专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Commun、J. Power Source、Catal. Sci & Technol.、CrystEngCommun、Catal. Commun.等国外SCI源刊发表论文24篇,影响因子累积约70。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项,其中2项已经获得授权。与此同时,积极和地方民营企业进行联系并开展技术合作,服务地方经济。获得的荣誉包括:第四届南粤科技创新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15年)、惠州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惠州市第十三届优秀科学学术论文奖一等奖(2014年)、惠州学院优秀教师(2013年)、惠州学院优秀班主任(2012年)、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12年)、惠州市第十二届优秀科学学术论文二等奖(2012年)、科研先进份子(2011年)。
梁浩, 男, 45岁, 博士, 教授。研究方向为稀土掺杂聚合物材料和高分子共混材料,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相关领域学术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授权2项,参编学术专著Europium: Compounds,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Hauppauge, USA, 2011)。
2.2教师队伍建设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8人,其中有专任教师28人,正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6人,博士学位的18人。省级“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3人,校级“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4人,惠州市拔尖人才3人, 市天鹅计划引进人才1人, 校级教学名师和示范教师3人;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
2.3教学团队建设
在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有专任教师28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青年博士所占比例一半。在2014.9-2016.8期间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加强了科研和教学团队建设,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组建教授、博士科研团队,进一步丰富三个学科方向的内涵,以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团队等项目建设为引领,以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强青年博士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并对近二年新进四名青年博士指定教学指导教师,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已取得一定成效。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为全校开出化妆品学等公选课4门,其中有3门是由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员)开出。
2.4教师科学研究水平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积极鼓励全体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按照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积极落实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明确了学科建设要坚持 “与惠州市地方化工工业紧密结合,为地方培养、输送应用型化学化工人才” 的定位及理念,逐步形成三个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方向,并在人才引进上重点支持,使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在2014.9-2016.8期间学院在科研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教师承担国家基金项目3项、省基金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2篇,申请专利9项,授权3项。
3.教学条件及利用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目前拥有广东省基础化工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高校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惠州市新材料研究所。实验室占地面积3000m2,拥有固定设备约1200台套,总值1400多万元。分为基础实验室、综合与专业实验室、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教师科研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实验室、化工技术研发中心、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开发中心和化工技能鉴定培训中心;下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大型精密仪器、化工合成、化工无机材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等十二个实验分室。与广东省石油石化质检中心(国家级)、惠州长润发涂料有限公司、惠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中心(国家级)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基地。
4. 教学过程及管理
4.1教学管理
化工学院在学院党政的领导下,实行院长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实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制度。目前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有管理人员4人,系主任和实验室主任4人,管理队伍中有高级职称3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并都具有参年以上的管理工作经验,是一支班子团结、经验较为丰富、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坚持教学管理必须服务教学的理念,以学院和系的管理制度来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系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规程》、《教师岗位职责》、《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及奖励方案》、《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文件和管理岗位工作职责。明确了各管理岗位的分工、工作职责和奖惩措施,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备课授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教学纪律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明确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每学期都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讨论研究教学工作重点和存在问题,并在每学期初、中阶段开展教学检查,通过听课、评课、学生座谈、教学督导、教学检查等多种形式,重点是完善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掌握管理人员和教师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注重教学效果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并把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奖金分配、评优评先的指标来评价。
在教学管理中要求系领导带头,担任听课小组组长,督导组组长,指导新进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参与评课、学生座谈,写出教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近年来,我系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良好。
4.2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以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为纲领,并制订了以《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教师岗位职责》、《实验室岗位职责》等系一级教学管理辅助文件,建立了系领导听课制度和教师听课互评制度。通过每学期进行的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同行听课评价和每学期进行的二次教学文件的检查,确保教学文件齐备和课堂、实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系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由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师担任,负责监督与执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检查督导全系的日常教学、评判教学事故,组织公开课,指导青年教师。并负责制定系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与实施,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系教学档案收集与管理。
4.3教学质量与过程监控
教学质量的监控对象主要是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包括教学规范的遵守、课堂教学质量、课外辅导与作业批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验和实习的指导、试卷命题质量分析等。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在经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机制,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评价。采取的措施是:
(1)教学环节规范化: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教研室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下达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并对任课教师的资格和选用教材进行审核。任课教师要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要求,整理好教学资料,填写教学进度安排,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2)教学检查常规化:对教学工作的检查已做到常规化、制度化,系党政领导每学期都要参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管理,重点放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个阶段。如每学期开学伊始,重点检查教师到岗、学生上课、教材配备和教学文件准备情况;期中教学检查,重点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师工作态度、作业批改情况,并组织教师、学生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评价;期末教学检查,重点检查教学秩序、各门课程的试卷准备情况、实验教学完成和实验登记情况等。
(3)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关系到检查工作是否有效。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教学评价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来进行,定性评价有:学生座谈会,教学文件的检查。定量评价有: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分、教师同行评分、系督导组评分,试卷分析。通过多元评价,并与年终评优、绩效考核、分配挂勾,使教学评价更客观实际、教学管理更有针对性。
(4)系领导深入课堂听课,特别是安排听新教师、年青教师的课。并组织公开课、课堂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映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综合汇总后向全系教师通报,并落实整改措施。
(5)严把考试关,加强考试质量监控。严肃考风考纪,重视课程命题、改卷、试卷分析等环节 ,分析试题的命题质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情况,以便总结经验和找出差距,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6)严格请假和调课制度,要求全系教职工在请假和调课之前必须先填好表格,并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以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
4.4教学经费管理
2014.9-2016.8期间,学校加大对我院办学经费的投入,除每年按照预算下拨教学经费,如教学业务费、实验低值易耗品费、实习费、毕业论文费等。另外通过创新强校资金增加对教学科研、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积极通过申报省质量工程项目、特色专业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中央财政项目,省绿色化工工程研发中心项目等支持学科专业建设,改善教学条件,2014.9-2016.8期间学年投入教学科研实验平台的总经费为600多万元。其中质量工程项目、重点学科投入教学教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十多万元。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在教学经费使用时,按照学院管理制度要求,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经费按所规定的用途和范围由专人负责到财务报销。在经费使用上认真执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制度,由系务会进行集体讨论决定,2014.9-2016.8期间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经费都按照学院所规定的用途和范围,按量入而出的原则,各项经费略有节余。
4.5教风与学风建设
2014.9-2016.8期间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以本科教学自我评估为契机,通过对照在评估中暴露出问题,查找在管理中及教风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专门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了系风教风的进一步提高。
在抓教风的同时,结合学院教学管理整顿,通过狠抓教学质量、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加强学生考勤制度管理,使迟到、旷课等现象明显减少,学习风气明显改善,课堂纪律和考风明显好转。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开阔视野,通过多种渠道特邀国内外著名教授来我系作学术报告,提倡与鼓励学生考研、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与各类竞赛等促进良好系风、学风的形成。
5.实践教学
5.1实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目设有三个本科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拥有省级化工重点实验室,省级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建有中央财政资助的大学生化工科研创新实验中心,2013年获批建立省级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研究开发中心,2014年获批建立中央财政资助化工科研平台与专业实践基地。化工实验室现分成基础实验室、精密仪器分析测试中心、综合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教师科研实验室六个部分,实验室总面积2800M2,固定资产总价值1000多万元,可同时容纳200人以上进行各种实验,为教学、科研、对外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化工实验室主要面向化工学院三个本科专业,承担无机、有机、分析、物化、仪器分析、化工原理等基础实验,无机、分析、有机综合实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专业实验,学生开放、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等实验教学任务,开出实验项目150多个,为教师从事科研、学生参与科研、毕业论文等提供实验环境。在做好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还积极为惠州及周边地区的厂矿企业、科研机构、院校等部门提供分析测试、培训服务、开展科研合作与横向项目。
5.2实验教学改革与效果
化工系在实验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基础训练与能力的培养,目前在实验教学中根据本系的实验条件,采取了稳步推进,先易后难,系统训练、四年不断线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基础实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基础实验的开出率达到100%,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超过了30%。综合专业实验的开出率达到了100%,实验难度也在逐步增加。
5.3学生实习
实习是学生在学习完有关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后,深入企业现场,理论联系实际的极好机会;是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培养,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必须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化学化工专业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富有实效的教学实训体系,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实习环节:化工系仍坚持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的形式,系书记、主任每年都参与实习过程,联系实习单位,做好实习工作计划和实习动员;实习期间系领导要定期进行实习检查,与实习单位领导交流实习情况,与学生座谈;做好实习工作总结和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基地的建设:近几年来, 化工系相继建立了19个校
外实习和产学研基地,如惠州市信邦精密塑胶有限责任公司, 惠州市澳宝化妆品实业有限公司、惠州市恒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惠州长润发涂料有限公司, 惠州博罗康佳电路板有限公司, 惠州石油石化产品质检中心, 惠州市环境监测站等。学生的毕业实习、见习及部分毕业论文在实习基地完成的, 保证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得到与企业所需技能的培训锻练, 因此毕业后很多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实习单位工作。
6.人才培养质量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升本以来已经培养本科毕业生近千人,我们始终以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的态度抓好教学工作,培养的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质量,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1毕业生质量
调查表明我系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政治思想觉悟高、富有责任心、适用性强、勤奋工作、踏实肯干能立足基层,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绝大多数在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相关化工企、事业单位工作,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5 %以上,很多人已成为企业技术或管理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
近几来年,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生四级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为60%以上,通过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70%以上,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5%以上,毕业时就业率在98%以上。
近三年以来,考研人数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2014-2015学年,11级毕业生有16 人分别被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等学校录取,获得学院考研优秀奖。
6.2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验四年教学工作和教师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水平及培养初步科研能力的主要环节。学院对此十分重视,先后制订了《惠州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规定》《毕业论文工作检查内容及办法》等相关文件,并积极指导各系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化工系非常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毕业班毕业论文工作,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开始实施,并与毕业实习联系在一起实施。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指导教师的选配上,除了要求指导教师具有中级职称或硕士学位以上,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认真负责外,还强调教授,特别是在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对科研能力较强的助教以副指导教师的形式参与指导毕业论文,以达到培养煅练的目的。
(2)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严把质量关,毕业论文题目先由指导教师提出,经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后,再向学生公布,由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特长、就业方向选择指导教师。并要每个学生必须有独立的研究范围和方向,课题尽可能选取自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或生产实际。
(3)在每届毕业论文工作中,强调必须按工作计划和学院文件规范操作,每个研究小组必须提前准备,确保按选题—任务书—资料准备—开题、查新报告—实验方案、实验室准备—实验研究—论文资格审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工作程序进行,保证了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6.3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我院十分重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践课、毕业论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竞赛项目等环节的管理,在学生主持省、校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论文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近三年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生申报获得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有37项,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28人次(项),学生发表论文35篇。2014-2015学年学生申报获得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有:国家级2项,省级3项,校级13项,系级8项,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10人次,学生发表论文10篇。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三等奖1项,省大学生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高校化学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组织专业学科竞赛 :校级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7.学生发展
7.1生源质量分析
生源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基础环节,近两年我院生源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档线分数比同类院校高:我院学生投档线分数比同类院校高,2016年广东高考理科投档线402分,我院投档线470分,比二本院校高出68分,其中我院高于480分的人数达28名。
(2)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报到率高: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报到率高年,我院三个专业,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共录取280名学生,报到267名,报到率达95.4%。
(3)我院学生分数高:我院学生分数高,化学,最高分501,平均分478.78;应用化学,最高分485,平均分475.33;化学工程与工艺,最高分494平均分474.08。
(4)我院男生居多,女生人数达历史新高:我院男生居多,女生人数达历史新高2016年新生(267)名学生报到,男生(154)名,女(113)名,男女比例1.35:1。
7.2 学习指导
我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予执行落实。能够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平台,开展相关活动。
7.3 就业与创业
近年来,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学生处的直接领导下,化工学院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以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为目标来开展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2014.9-2016.8期间毕业生毕业生共390人,初次就业率98.97%,最终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60.51%,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大多分布在金融业、销售业、商业服务业、文化艺术业等行业。其中包含有3个创业团队,创业类别分别是一间文化传媒公司,两个培训机构。统计不同渠道反馈信息,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超过90%。推动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学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整体安排,全程跟踪,举办各类招聘会,充分做好向与学院里有合作关系企业的推荐工作;院领导采取得力措施,动员全院老师关注学生就业工作,支持学生就业工作,向各方推荐学生就业。除此之外,学院里还组建了一支“就业经纪人”队伍,“就业经纪人”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特点,从目标选择、简历制作、权益维护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主动向用人单位介绍专业情况,推荐学生就业。全员参与,在学生顺利就业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向学生送去了化工学院的全体教职工的人文关怀,送去了我们惠州学院的人文关怀。2、导引观念,服务到位:导引观念,核心是导引学生树立创业观念,树立基层就业观念,树立乡镇就业观念,树立逐步改善观念。导引学生不怕条件艰苦,不怕别人讥笑单位没有名气,不嫌工作岗位低下,不嫌收入微薄。导引学生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较好物质环境与较好个人展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熬时间、积累资历与上岗即创业、工作在成长的关系。服务到位,一是教育服务到位。如大一的专业思想教育中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本专业就业形势,建立学生就业信心;大二着重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专业实践活动,注重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确认职业目标;大三教育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二是咨询服务到位。到了大四,着重将重点放在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面试技巧服务等。三是创业服务。到了大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难,创业要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持续培养。在这方面,我系领导和老师也做了许多尝试,做出了不懈努力。如我系大学生创新项目包含有国家级2个,省级6个,校级8个,以及若干个系内创新项目。系里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或项目,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课之余的研究、动手能力。
总的来说,就是要将就业指导工作细化、常态化。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3、做好就业统计,重视反馈。
就业统计工作是显示我们工作成果的一个指标。这项工作时段长,做好工作统筹就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在学生毕业前12月至来年6月底的分散签约的阶段,辅导员应及时做好跟踪记录,并锁定几个自己熟悉并且做事得力的同学辅助做好班级的就业统计工作,做到每月统计一次。针对部分同学不愿意在班级上报自己的就业信息,可以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询问,在零散工作中不经意就掌握了这些学生的就业信息。接下来7、8、9月到最后的统计最终就业率阶段,这项工作琐碎、分散、间隔时间长,需要我们的亲力亲为,耐心细致,持续跟踪。重视反馈是我系在实践中提高指导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做法。重视反馈工作,首先是能够做好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其次,做好反馈工作,可以总结经验与教训。哪些学生或哪些部门容易就业,哪些行业或哪类学生就业较为困难;就业之后因什么发展比较顺利,又因什么而不够理想。这样做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也比较辛苦,但收获颇丰。4、关怀学生,做好帮扶:关怀学生,是整体关怀;做好帮扶,则突出目标性。化工系的学生整体上来说比较优秀,就业比较顺利。但学生当中,有的因家庭、有的因性格、有的因表达能力、有的因高矮、有的因长相等,给学生就业带来这样那样的困难。对于这些学生,除了关怀,更重要的是帮扶。要帮扶,就要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平时多观察学生,多接触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建立情感信任,是需要在工作特别注意的。当然勤学习,多了解社会也需付出大量精力的。心中有爱,爱学生,爱有困难的学生就能够想方设法去关怀学生,帮扶学生。5、搭建平台,促进就业:以“促进毕业生优质就业”为目标,积极搭建“校行、校企、校地、校校”四个合作平台,拓宽学生优质就业渠道。我系多年来一直坚持集中实习,与十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的良好合作关系,比如中海油、长润发涂料公司、康佳等企业每年都需要我系推荐优秀学生实习,很多同学实习考核优秀后直接就与单位签约。并且我系有30%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是放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完成的,这就很好地实现了学生毕业论文、实习、就业一体化,为学生优质就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二、整改方案
根据本科教学自我评估专家组在检查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化工学院在自评阶段发现的问题,化学学院多次召开评估领导小组会议就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及整改要求,结合学院在自评阶段和评估材料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综合两个方面发现的问题和整改要求制定出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自我评估下一阶段整改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1)专家组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缺少部分教学档案,教学资料管理尚需加强。
2、抽查到的毕业论文有些质量较差,答辩记录不完善,太简单,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
3、抽查到一份试卷修改分数后未签字。
4、对青年教师关注还不够,对评教偏后的老师无谈话制度。
(2)化工学院在自评阶段检查发现的问题
1.生师比过大,有海外留学背景和企业背景的教师数量少,不适合学校向应用型转型要求。缺乏教学团队骨干,青年教师培养缺乏规划和措施。
2.课程体系的建设虽有进步,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改革。
3.实验室经费投入较少,硬件建设滞后,特别是专业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教师科研实验室条件建设滞后
4.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平时教学管理不够严格,对少数教师不重视教学缺少管理办法。
5.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专业特色不够明显。
二.学院评估领导小组意见
化工系评估领导小组经过认真总结认为,通过自我评估过程中对照检查和专家组评估,化工学院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学科专业建设、本科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对照四个“度”,在与区域经济结合,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教学团队,新教师培养,办学特色,实验教学条件、教学档案规范化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改革与建设的任务还很重,需要全系的共同努力来改进。
3.整改措施
(1)根据评估专家组提出的问题的整改安排
1.缺少部分教学档案,教学资料管理尚需加强。
在1月10日之前各评估小组完成评估材料的整理、各种统计材料的核实,对缺少的材料进行补充。并要求各系主任牵头对照评估方案逐项整理、核对,整理。包括清理核对实验课程开出统计表格,要求与教学日历、实验报告统一。检查核对各实验室实验教学、仪器使用等登记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料管理制度,建立教学院长-系主任-教师三级责任制,由任课教师负责教学资料的制作、准备,由系主任负责收集、核查,由教学院长负责督管。
完成时间:2017年1月10日 责任人:评估小组相关负责人
2.抽查到的毕业论文有些质量较差,答辩记录不完善,太简单,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
在3月10日之前各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毕业论文进行全面清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资料进行补充,交各评估小组审核。学院将针对近年来部分毕业论文质量有所下滑的现状,召开全院会议商讨解决办法,由学术委员会提出管理措施,在下一届毕业论文指导中不出现此类问题。
完成时间:2017年3月 责任人:主管毕业论文副院长、各评估小组负责人。
3.抽查到一份试卷修改分数后未签字。
在2017年2月28日之前各位教师对2014-2016学年的试卷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针对评卷、装订不规范的问题进行改正,由系主任负责核查,并要求各教研室对下学期所有试卷必须先由系主任签字后才能交给教学秘书。
完成时间:2017年3月3日 责任人:各系主任
4.对青年教师关注还不够,对评教偏后的老师无谈话制度。
由教学院长提出青年教师培养方案,交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后试行,将在办公经费和质量工程项目中提供经费支持,并向学校提出建议,从学院层面对青年教师培养提供支持。对评教偏后的老师进行谈话,了解原因,由院务会提出处理意见。
完成时间:2017年3月 责任人:教学副院长
(2)根据化工系在自评阶段检查发现的问题的整改安排
1. 生师比过大,有海外留学背景和企业背景的教师数量少,不适合学校向应用型转型要求。缺乏教学团队骨干,青年教师培养缺乏规划和措施。
由院务会讨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对具有企业背景和留学背景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激励措施,加快对现有教师培养,进一步重视对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的支持和整合力度,在资源分配上进行倾斜。结合对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进行调研,逐步优化改进课程的设置。
完成时间:2017年12月 责任人:学院党政领导
2. 实验室经费投入较少,硬件建设滞后,特别是专业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教师科研实验室条件建设滞后
制定措施,在近期中央财政项目、绿色化工开发中心项目中重点支持上述实验室建设,为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项目搭建必须的平台,在今后项目中重点对上述实验室建设进行支持。
完成时间:2017年6月 责任人:主管科研、实验室副院长
3.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平时教学管理不够严格,对少数教师不重视教学缺少管理办法。
由院务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修改,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加强对日常教学监督,并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
完成时间:2017年7月 责任人:主管教学副院长